人类个体出生后的一段时期内表明,智力测验分数约在14岁以前是直线上升的,此后开始逐渐缓慢,约在26岁左右停止增长,26~36岁间基本上保持不变,称为智力的高原期。从智力测验的角度说,测验分数不再随年龄增长的时期则为智力发展的成熟期。但是由于采用的量表不同以及测验的时代变化等因素,成熟期的年龄也往往有所不同。此外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的结果也有出入。根据一些横向研究资料,通常在16~18岁后平均智龄分数不再增加(如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IS)的高原期则为20~34岁的年龄组,此后就逐渐下降,60岁后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而一些纵向研究资料则认为智力(WAIS的全量表分数)直至50~60岁尚未开始下降。一项365体育彩票_365bet体育娱乐场-【官方唯一授权】@:纵、横研究的对照资料表明,在言语、空间、推理及数的测验上都显示纵向研究的高原期与下降期比横向研究为迟,而且下降幅度也小。纵、横研究结果的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横向研究所采用的相继年龄阶段是由同时的不同年龄组构成,由于被试是不同年代出生,成长于不同世代,因而智力的发展难免受“世代变迁”因素的影响。例如,一定时期的老一辈往往比新一辈在受教育的平均年限上较少。这样,老年组所表现的智力下降可能正是这种“世代变迁”因素的反映,而不是真实的年龄变化;而纵向研究则来自同一群个体的自然的年龄更替,因而比前者较为真实地反映年龄变化。另外,一些研究者认为,以生物学的神经生理的生长为基础的"流体智力"随年龄下降开始得较早,一般在20~30岁的年龄阶段;而以文化知识的获得为基础的“晶体智力”则增长期较长,几乎延长到整个健康的生命时期。
智商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按照1916年L.M.特曼早期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上使用智商(IQ)时的估计,在相隔一年左右再测验IQ的变动一般不超过5分,从而得出“IQ相对稳定”的结论(1916)。此后,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研究者对此作了长期的追踪探索,多数认为个体的IQ并非自始至终是恒定不变的,或只有一些偶然的变动。在再测验IQ相关相当高的6~18岁期间,仍有约60%人IQ变动在15分或15分以上。
一些纵向研究证明:从婴儿期所得认知测验分数与后期IQ分数之间的相关甚微,随着年龄的增大智力测验分数与再测验(在同等的相隔年数下)的相关逐渐增大(见表)。 CFY为加利福尼亚1岁婴儿量表;CP为加利福尼亚学前期量表;S-B为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W-B为韦克斯勒-拜勒沃成人智力量表。
这些资料说明,婴儿早期的智力尚不稳定,对后期智力很少或缺乏预测价值;2~6岁间智力发展渐趋稳定,靠近6 岁测验分数与后期有相当可靠的相关。这可能由于6岁左右的学前期正是言语功能充分发展的时期,而一般智力测验的项目中语言因素有着较高的负荷。
除了从群体的总趋势来分析外,还要注意到智力成长模式的多样性与个别差异。一些个案的追踪资料表明,智力的成长有以下几种模式,即①聚合式:早期智力一个高于平均值,一个低于平均值的两人,后来发展是高者下降,低者升高,至成年期二者处于同一水平;②发散式:某二人早期智力起点相近,后期却分道扬镳,一高一低;③交叉式:一个人从早期的高于平均值发展到后期的低于平均值,另一人则相反,形成交叉式发展。另外一些研究指出,IQ在中等水平以上的人约45%在2.5~17岁期间很少波动,约55%的人IQ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但这些变化也不是无规律的。其中有两个转折点发生在6岁和10岁,那些在学前期趋于下降的儿童在靠近6岁时停止下降,有的转为上升,有的则维持在一定水平上,那些IQ向140~160高度上升的个体,通常在10岁左右就达到顶点。这两个转折点似乎与儿童文化知识的获得方式的转变(如开始入学)以及认知运算图式的转换是一致的。总之,个体IQ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动都与个体生活历程中内外因素的较大转变联系着,如家庭的变迁、健康的变化以及教育条件的较大改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