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反应可以是生理反应、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其结果可以是适应的或不适应的,包括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应激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认知评价的影响,成为刺激物与应激反应之间的中间变量,此外,还包括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的影响。经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后,我们可能要面对许多问题,例如:感染者因出现发热、呼吸受阻等症状而恐惧、恐慌;被隔离者通过转移集中安置到陌生的地方,因为限制了人与人的交往,不能与亲人在一起,而感到孤独与紧张不安;身处疫情较为严重城市的人们,因交通不便、限制活动场所而心烦、心急、紧张不安;广大民众从各种信息途径了解到这种传染病的危害,这一切都可能使我们产生一定的心理应激反应。同时,这些情况也会使我们出现心跳加快、胃部不适、腹泻、头痛、疲乏、入睡困难等身体反应。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社会生活中,与组织和他人相连,即便是目睹一起负面事件,一般都会出现类似的创伤反应,有些人甚至还会出现更为复杂的心理反应。这些都是正常的,我们需要正视这种反应。常见的应激反应表现在情绪、认知、行为躯体等多方面,最为常见的有焦虑、疑病和惊恐发作。
焦虑
现在迅捷的信息传播,让我们能更快地了解疫情和肺炎症状。与此同时,我们也更容易感到焦虑和恐慌,担心自己会感染。另外,焦虑往往也会让人呼吸急促、胸闷、肠胃不适,这些身体反应和肺炎的某些症状相似,这会让人加倍焦虑。
疑病
在焦虑的过程中,有些人可能出现“疑病”症状,过分关注自己是否患病。例如,频繁地测体温,稍有升高便怀疑自己感染了病毒,总想去医院检查。因为疑病而前往医院检查,在当前是不理智的行为——不但会占用医疗资源,还容易让自己陷入交叉感染的风险中。
惊恐发作
在“疑病——焦虑——身体反应——更焦虑”的负向循环中,有些人可能会出现更激烈的应激反应,就是“惊恐发作”。惊恐发作时,人们会感到身体完全不受控制,害怕自己得了严重的心肺疾病。但实际上,惊恐发作不会引发心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