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首先是,读懂感觉,“你的感觉我能体会!”
每个人其实都或多或少有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这和我们人的大脑边缘系统也就是人的情感控制中心有关。我们大脑天然让我们可以很好地识别他人的情绪,然后采取行动。看到周围人的大笑会引发我们也想发笑的行为,看到有人哭我们会想要安慰。
有一项心理研究揭示了,几乎从出生开始,婴儿听见另一个婴儿哭的时候,他们就会明显不高兴,大几个月的孩子看到其他孩子哭,也会哭。年幼的孩子一般区分不出自己的悲痛和别人的而痛苦,后天成长的环境让我们每个人发展出不同的理解他人的能力。同理别人的感受,感受他们的恐惧喜乐和伤心,是贴近别人的第一步。
但这里需要把同理心和同情心做一个区分。
卜莉布朗博士曾经有这样一个比喻,像是一个如秘密空间一样的深洞,假设有一个人坠入这个深洞之中,这个人呼喊:“我被困住了,太黑了, 我害怕。”有同理心的人看到了,会慢慢地爬下去,陪着他,告诉他:“我知道下面是什么样子,你不孤单。”具有同情心的人可能会趴在洞口, 然后说:“哦,真糟糕,你怎么会掉下去呢。” 同情心认为摔在深洞底是糟糕的可怜的。但同理心认为摔在深洞底是糟糕的, 我走下去,尝试触碰, 心中才可以明白对方那种感觉的部分, 我才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了对方的感觉。其次,是读懂情境,需要“穿上别人的鞋子走两步”,只有把自己的脚穿上别人的鞋子并且走上两步,才能读懂情境。从对方的情境出发,尝试采用不同的观点。这是一种公平,公平地对待他人,也是因为我们希望得到别人公平的对待,因为我们也希望别人能够“穿上我们的鞋子走两步”。
十足自恋的人是没有这种公平意识的,也是没有同理心的人,很难真正建立关系。因为他们无法想象处在他人的位置上自己会有什么感受。历史上出名的傻皇帝晋惠帝就是如此。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他知道饿了可以吃肉糜充饥,才不会饿死, 说明也并非愚蠢至 极, 甚至可以理解为,有同情心的,毕竟不忍心听到别人饿死的消息。而对于皇帝来说, 吃饭或许意味着山珍海味, 百般珍馐,肉糜已经算是粗粝之极不忍下咽的最糟糕的充饥之物了。
这是同情而非同理。
同情只能让人站在自己的角度看看待别人的困境而产生所谓怜悯之心,同理则是用对方的情境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生活中老师会责备学生,“为什么不能专心听课?” 孩子在家摔碎了碗碟,父母会说“为什么不小心点,怎么会把东西摔碎了?”设身处地地想想,我们能做到一直非常专心不走神吗?我们能做到小心谨慎从来不犯错吗?所以我们在用自己达不到的标准来要求别人。“这些”为什么和“何不”都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而非从对方的情境出发,把“你以为对的”强加给对方,变成“你应该”。
《菜根谭》说:“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过严过高的我们和傻皇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傻皇帝还有同情心呢。